本文重點小叮嚀:「早年在做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與營養狀況調查時,飲食記錄就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為了瞭解民眾的營養攝取及健康狀態,從飲食記錄中就可以窺探因果關係。」
隨著近年來運動與瘦身的風潮盛行,「飲食記錄」也逐漸成為想要做飲食控制的你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不過你知道嗎?其實飲食記錄並非新時代下的產物,而是擁有多年歷史的智慧資產。
飲食記錄代表什麼意義、對健康有哪些幫助、怎麼做才能達到公正客觀…這些都是經年累月有賴醫師與專業人士共同努力得到的實證內容,今天就讓我們一探飲食記錄的歷史吧:
如果你對飲食記錄的執行方式有興趣,也歡迎參考我們先前的文章:飲食記錄到底該怎麼做呢?
以前都是怎麼做飲食記錄的呢?
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「為什麼要做飲食記錄」開始…
早年在做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與營養狀況調查時,飲食記錄就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為了瞭解民眾的營養攝取及健康狀態,從飲食記錄中就可以窺探因果關係。
從 1990 年的文獻可以看出,早期有兩種飲食記錄的方式:「估計式」以及「秤重式」飲食記錄。「估計式」是以飯碗、湯匙等量器評估進食份量;「秤重式」顧名思義是將餐點食用前後進行秤重,中間差值表示進食份量。雖說學者們一致認同「秤重式」的精準度,但更加看重的是「估計式」飲食記錄普及推廣的遵從度,因此這也就是我們如今使用的飲食記錄的雛型。
(圖片僅為示意。圖片來源:Canva)
飲食記錄有哪些種類呢?
前面討論了飲食記錄的評估方式,這裡想跟大家分享,其實飲食記錄依據時間的長短也有不同意義,這裡可分成:二十四小時飲食記錄、三日飲食記錄、飲食頻率問卷。
- 二十四小時飲食記錄
通常會由記錄員協助民眾回憶 24 小時內的飲食內容,包含進食的餐點、估計的份量、點心宵夜保健品等。然而只有單一天的數據只能表示當天的攝食狀況,並無法推斷出長時間的飲食習慣或營養狀況。
- 三日飲食記錄
乍看之下像是 24 小時延長成 3 天版本,實際上多了許多彈性空間,民眾可選擇回報 2 天平日 1 天假日的飲食內容及份量,供營養師評估其飲食習慣。相對的缺點就是訪問時間較長,民眾拒訪的機率較高,因此不適合作為大型營養調查的飲食依據。
- 飲食頻率問卷 (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, FFQ)
透過規劃好的飲食問卷調查民眾的飲食習慣,民眾可自行填寫進食的頻率,例如:每週 3 天早餐全麥吐司 2 片夾蛋。此舉可快速且大量蒐集大眾的飲食狀況,也是目前大型營養調查主要的飲食訪問工具,不過就較不適合作為個人營養素攝取的依據囉。
(圖片僅為示意。圖片來源:Canva)
科技對飲食記錄的幫助?
上述提及的各種飲食記錄大多停留在「紙本」記錄的流程,書寫的資料不但保存困難,在計算營養素攝取量上也會事倍功半,延宕資料產出等等。
然而,科技的發展大大改善了飲食記錄的執行困難!以 HealthBuy 健康日記來說,不但可以做到每日即時的記錄飲食內容,還可以客製化調整食物攝取量,吃多少都可以靈活記錄,還可以因應各種的飲食模式,無論想要自煮、叫外送或多人分享吃大餐,都不會讓你的飲食記錄中斷。
除了記錄方便外,HealthBuy 龐大且完整的食品資料庫,也能涵蓋市售包裝食品、連鎖品牌餐點與生鮮食材,你吃的每一道料理都不能放過。
還沒用過飲食記錄的你,今天就開始試試 HealthBuy 健康日記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