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重點小叮嚀:「麵條的成份主要為小麥麵粉,在製作過程中會加入防腐劑、品質改良劑等食品添加物!」
營養師前陣子聽到同事們在討論愛吃的食物,並掀起一場你是「飯派」還是「麵派」的討論,十分有趣!
以往認為我們是以米飯為主食,但在這幾十年來「麵食」的選擇越來越多,不僅在料理變化上或口感上,都深深吸引著你我的味蕾。
然而愛吃麵食的你,真的了解「麵條」嗎?麵條屬於原型食物還是加工食物呢?
其實從自己的身體狀態與不同需求中,我們可以更聰明的吃麵食喔!
「麵條」原來是加工製品?!
麵粉的主要原料是小麥,為了維持品質延長保存,大多都含有食品添加物。
無論是機器切割或是手工製作,麵條大多是由「麵粉」加水製成的,所以就本質上來說麵條屬於「加工製品」。而說到加工品,自然會聯想到是否有加入「食品添加物」…
「看起來麵體較細較白、乾乾粉粉的表示添加物較少?」
如果有這個認知的話要特別注意了。依照衛福部的規範,可以加在麵體中的添加物種類高達 8 種,除了大家常見的防腐劑、漂白劑與食用色素之外,還有可能會添加品質改良劑、增黏劑…等,因此很難從麵體的外觀看出來所使用的食品添加物。
建議大家最好的方式就是「分散風險」以及「注意營養標示」。外食可以多選幾間麵店分散風險,買麵條自煮食也要注意上面的食品成份,盡可能選擇成份更單純的!
(圖片僅為示意。圖片來源:Canva)
「麵條」吃太多會容易水腫?!
雖然麵條吃起來沒有鹹味,不過製作過程確實有使用鹽巴喔!
營養師的個案經驗中有一位女性容易出現水腫,但他非常注重食鹽調味與水分攝取,卻還是無法改善水腫困擾。透過較完整的飲食記錄後才發現,他是個十足的「麵派」,一天三餐都喜愛的麵食,原以為成份單純的麵條卻是讓他消不了水腫的主因!
小麥麵粉的延展性很好,且在製作過程加入「鹽」能更加維持麵筋 (小麥麵粉的蛋白質成分) 的穩定性,無論是做成寬麵或麵線都不易斷裂,就在這個反覆的過程中就一點一滴增加了麵條的「鈉含量」。
除此之外,部分食品添加物也含有鈉,因此食用前還是要多留意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喔!
(圖片僅為示意。圖片來源:Canva)
「麵條」我該怎麼吃比較好呢?!
愛吃麵的你也不用擔心,營養師提供訣竅讓你少負擔!
上面講到了麵條多少都含有「食品添加物」以及「鈉含量偏高」的兩大要點,是不是讓愛吃麵的你怯步了呢?不用擔心,營養師提供幾招吃麵少負擔的小訣竅:
- 選擇湯麵只吃麵
在注意鹽份攝取的朋友們一定知道,「湯」的鈉含量絕對不低,然而如果因此點了「乾麵」也是另一個小地雷,因為麵體含有的鈉還是被完整的吃下肚了。因此最好的方式是選擇清湯麵,也盡量不喝湯,才是最能減少鈉攝取的方法。
- 麵體挑粗不挑細
通常越細的麵體和油炸的麵體所含的鈉含量會越高,例如:雞絲麵 (1960 mg 鈉 / 80 g 麵)、蚵仔麵線的紅麵線 (2251 mg 鈉 / 80 g 麵)、油炸意麵 (1960 mg 鈉 / 80 g 麵) 等。
而麵體較粗所含的鈉含量會較低,例如:雞蛋麵 (258 mg 鈉 / 80 g 麵)、粗拉麵 (343 mg 鈉 / 80 g 麵)、關廟麵 (455 mg 鈉 / 80 g 麵) 等。
- 水煮洗掉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