雞「沒有」打生長激素,營養師教您買雞肉小撇步!

雞「沒有」打生長激素,營養師教您買雞肉小撇步!

本文重點小叮嚀:「台灣的雞都不打生長激素的!傳統市場賣的雞肉與大賣場、超市的雞肉價格差很大是因為品種的不同!」

您愛吃雞嗎?無論是美式速食的雞塊、雞翅,中式便當的雞腿、雞丁,日式料理的雞腿排、雞叉燒,以及家裡自己煮的雞胸肉、雞湯等等,每種料理都有雞肉的影子。

很多媽媽們跟我分享,她們不讓孩子吃美式餐廳的雞腿,原因不是外表的炸皮,更害怕的是雞肉的生長激素,會影響到孩童的生長發育。

這時我都會安慰她們,雞是不會打生長激素的

白肉雞與土雞,是品種與生長環境的不同,但都沒有打生長激素!

我們常見的雞可分為兩種:白肉雞與土雞。

一般在賣場、便當店或美式餐廳吃到的多屬於白肉雞,白肉雞是商業化經營的例子,從育種、飼料、體檢等一系列飼育流程,讓小雞 35 天就能成熟與販售。

營養師也是看到真實的數據報告才相信,世界各國都以標準化的模式飼養,這些生長快速的白肉雞完全不用靠生長激素,就能達到最適當的成本以符合市場需求

那反過來,土雞有什麼差別呢?

土雞的生長環境寬廣,養雞農重視土雞的活動度,這種「放任」的飼養狀態讓飼養期拉長到 77 – 120 天不等,是白肉雞的 2 倍以上。而這些成本也直接反應到價格,也是為何在傳統市場買的土雞會比賣場、超市的白肉雞貴上許多的原因。

當然,這些土雞也完全沒有打生長激素!所以不要懷疑,在台灣吃到的雞肉料理或買到的雞肉,全部都是沒有打生長激素的喔!

營養師教您買雞小撇步,白肉雞選雞胸、土雞選雞腿

瞭解到白肉雞與土雞的差別後,接下來營養師要告訴您選擇雞肉的小撇步:

以生理學的觀點思考,因為運動量的不同,相同重量的白肉雞與土雞所含的肌肉 (蛋白質) 量是不同的,蛋白質以土雞高於白肉雞。

想吃到較多雞肉蛋白質,營養師建議在賣場可買雞胸肉或雞柳條,白肉雞育種傾向於「長雞胸」,相對脂肪含量低。但也要注意,白肉雞的肌肉纖維較鬆散,會變得不耐煮,不適合拿來煮湯喔!

在傳統市場的土雞,推薦可以買全雞、棒棒腿、骨腿等,因為土雞活動量大,雞腿內蛋白質與鐵質都較為豐富,且雞肉本身的風味很足夠,拿來煮雞湯或滷雞腿都很合適!

若是外食,八成以上的餐廳都會吃到白肉雞,但就營養師的觀察,如果點海南雞飯、蔥油雞、或是黑白切的白斬雞,有機會吃到肉質扎實的土雞喔。

*若有身體不適症狀,敬請就醫或請求專業醫事人員協助!

參考資料:衛生福利部 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2019 版